在蜿蜒交错的铁道线上,六盘水车务段水城站有这样一个身影,他就是车站调度员李德平,三十多年如一日,用责任与担当守护着列车的安全运行。他从一名普通的连结员起步,不断成长为运输指挥官车站调度员,用汗水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,而我们总是亲切地称呼他为老李师傅。
1987年,年轻的老李师傅刚进铁路,站在滥坝站的站台上,风吹得脸生疼,手里攥着工具,盯着呼啸而过的列车。连结员这活儿,危险系数高,一个不留神就可能出大事。挂钩、接风管、调车钩,每一步都得稳准狠。他不怕,天天跟老职工混,偷学人家手法,晚上蹲在宿舍啃笔记。夏天热得像蒸笼,汗水淌进眼里,冬天冻得手脚麻,他愣是咬牙顶下来。一次夜班,零下十度,他趴在铁轨旁检查车钩,手套粘在铁皮上,撕下来一层皮,他笑笑说:“这算啥,干铁路的谁没点伤。”几年下来,他练就了一身硬功夫,车站谁提老李都竖大拇指。
后来调到水城站,活儿更重了,挑战也更大。连结员干得顺溜后,他没满足,主动揽活儿,学新技能。站里调车任务多,车流复杂,他站出来当调车长。带队时,他不摆架子,组员有啥问题,他蹲地上画图讲,讲到嗓子哑。有回大雾天,视线差得伸手不见五指,他带着组员硬是把20节车厢调好,没出半点差错。组员小王说:“跟老李干活,心里踏实。”他带的调车组,效率高,事故少,站里领导都说这小子行。
1997年,老李师傅高升车站调度员。这活儿脑力体力双重考验,站里几条线、多少车、啥时候发到,全得心里有数。刚上岗,他熬夜啃调度规章,拿小本子记每台机车的脾性。二十多年,他没掉过链子。2015年春运,货车晚点,站台乱成粥,他愣是靠脑子里的“活地图”,把乱序的车流理顺,硬生生让晚点的车正点开出。同事笑他:“老李,你这脑子比电脑还好使!”他摆手:“哪有,就是多留个心眼。”
老李不光自己行,还爱带新人。年轻调度员小张刚来时,手忙脚乱,老李就拉他到调度室,拿实际案例教:“看这趟车,优先级得放前面,不然后面全堵。”他还常犯个小毛病,激动时爱说反话,把“左转”喊成“右转”,新人笑得前仰后合,他也跟着乐:“老了老了,嘴比脑子快。”可就是这点小瑕疵,让大家觉得他特亲切。
这些年,他拿了不少荣誉,六盘水车务段的先进个人奖牌挂满墙。他从不炫耀,每次都说:“这不是我一个人的,是大家伙儿一块儿干出来的。”《肖申克的救赎》里有句话他常挂嘴边:“希望是件好东西。”他说,铁路就是他的希望,干一天,就得干好一天。
退休日子近了,老李站在站台,望着远处的铁轨,眼睛有点湿。三十八年,从连结员到调度员,每条钢轨上都有他的脚印。一次夜班,他啃着便利店买的饭团,盯着调度屏,愣是守到天亮。问他累不累,他笑:“累啥,火车跑起来,笛声一响,我这心就满当当。”他舍不得这地方,但更放不下铁路的事儿。退休前,他把自己的调度心得整理成小册子,塞给年轻人,叮嘱:“别怕出错,多跑现场,铁路这活儿,靠的是心。”
老李师傅的故事,像极了千万铁路人。钢轨是他们的战场,汗水是他们的勋章。他们不图啥大名,图的是每趟车平平安安。即便老李要退了,他的精神还在,激励着一拨又一拨年轻人,在铁道线上接着跑,跑出自己的精彩。